||
2022年下半年,国务院印发《对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这是党中央提出“叁新一高”和“双碳”两项重大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
面对这机遇和挑战,威海该如何积极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威海的优势又有哪些?
开局之年,“威海力量”正在澎湃、集聚。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而生,开放活力向海图强,民生福祉向高攀升……这,是优势也是底气。
兴产业焕活力,向新而行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时下,威海的各大项目建设现场吊塔林立、机器轰鸣,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智能化车间繁忙有序,城市处处涌动澎湃活力,焕发蓬勃生机。
2023年新春,威海吹响高质量发展奋进号角,提出“大抓经济”,号召全市上下埋头苦干、大抓经济、踔厉奋发、勇争一流。2月14日,威海全市总投资588.2亿元的198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有112个项目参与了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涉及工业、海洋、基础设施等六大领域。
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从哪来?
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威海清醒审视自身条件——几乎没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是全国重要的医用耗材、打印设备、碳纤维、海洋食品、特种船舶、轮胎、渔具、机电工具、地毯等生产基地,具备总体产业结构较轻的比较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这个战场上夺旗争先。
威海紧紧扭住新旧动能转换“牛鼻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随着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十大创新“叁个十大行动”纵深推进,威海乘势而上,不断引入创新活水,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眼下,七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10条优势产业链持续强链,6个制造业集群全部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数量全省第一。2022年,威海再度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位列全国第42位。2022年前叁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7.36%,站稳全省第一位。
厚植创新沃土,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在1.5公里的辐射半径内,120多家打印机上下游配套公司集聚,拥有6家世界500强和9个投资过亿美元的世界顶级配套项目,涵盖“激光+喷墨+热敏”全品类打印机,形成了完善的供应链条。从做鱼竿到进军碳纤维,光威复材碳纤维做到了打破垄断、填补空白。迪尚集团用一个服装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直观呈现,不仅提升了小批量、多批次生产快速反应能力,而且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寻山集团“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发挥了藻类、贝类的固碳作用,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有力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以上都是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实例。威海积极引导公司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以培育绿色工厂为突破口,推进产业链“绿色升级”。40家公司(产物)入选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名单。截至2022年底,全市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总数达到30家,位列全省第一梯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威海新兴产业正加速向集群化、链条化跃升,向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伴随数字威海建设叁年行动计划发布、威海蓝海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双跨”平台等种种利好,“上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2年,全市“上云”公司超过3000家,获评省级及以上“两业”融合发展试点10个,获评数量居全省首位。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威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把公司和公司家放在发展的“颁位”。2月24日,威海市举行2023年“威海公司家日”主题活动,召开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家恳谈会,听取公司发展情况和意见建议。
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营成本、争取政策支持、帮助开拓市场、强化要素保障……威海一系列举措,不遗余力支持公司发展,给公司家心里注入了“强心剂”。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公司、专精特新公司458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9家,专精特新中小公司中为省、市产业链配套的公司数量占比达到80%以上,逐步构建起“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培育梯队。
澎湃动能为底,绿色发展添色。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跑出“四新”经济引领新动能加速度,威海正迎来绿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清洁化高效化,向绿而生
“远景乳山零碳产业园已完成主机厂钢结构主体施工,以及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具备了生产条件。”“明阳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预计3月底前完成厂房建设。”未来几年,乳山市将迎来海上风电项目的集中投产期,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正乘风而起。
《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叁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坚持海陆并进、集散并举,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基地化、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在“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山东省能源局近日印发了《2023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及山东到2023年底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25万台以上。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建成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深化石岛湾扩建一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
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绿电”,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供给体系的主力军。威海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突出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2022年,威海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力推动“风光储”等各类新能源产业发展。
2023年新年伊始,文登抽水蓄能电站1号、2号机组顺利投产发电。电站机组全部投运后,每年将为山东电网节约标煤13.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12万吨、二氧化硫约2964吨、氢氧化物1682吨,节能减排效益显着,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当前,华能石岛湾核电站、国核示范电站两大核电项目顺利推进,并将陆续并网发电。
绿色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新能源产业的“风”生“水”起,为威海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打下了基础。
2月14日,2023山东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乳山基地项目推进会在乳山成功举办。在集中签约环节,乳山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签署了新能源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等。预计今年年底,乳山市海上风电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未来将带动形成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22年6月份举行的荣成市“核动未来 聚能兴荣”核电装备与新能源产业推介大会上,荣成市与“国和一号+”零碳谷综合智慧能源、美核仪表研发制造基地等9个项目签约。
一大批绿色产业集聚,人才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人才兴威攻坚突破叁年行动”为抓手,威海在全省率先建立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机制,全面优化提升“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增量再创新高。
目前,威海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量连续多年保持山东省前列,连续上榜“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前50名。实现人才聚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立潮头擎风帆,向海图强
威海特色在海洋,优势也在海洋。
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威海是全国唯一获得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
如此天赋异禀,威海如何做好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文章?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威海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如今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蓝贝海洋科学中心,处处涌动着蓝色动能。一批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专业的科研人员聚集这里开展涉海高端装备研究;市民游客走进海洋科技馆,参观海洋科普、开展亲子研学活动。2023年,威海将全力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产业为方向,积极对接优质公司、高校院所,力争更多高端涉海项目、科研团队入驻湾区。
在海工装备产业方面,威海也正加速向高端化发展。
“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行错位竞争、差异竞争、特色竞争,加大研发力度,把技术自主化、制造智能化和产物特色化作为转型的主攻方向。目前,公司所有船台已达到满负荷生产状态。其中,集装箱船总订单达到35艘、70多亿元,工期已排至2025年。”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军德表示,新的一年将加大对客滚船、滚装船、海洋工程船、大洋渔业船舶和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等产物的研发力度,将主流船型的研发和推介,作为公司实现产业再次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目前,威海的年造船能力达到127万载重吨,约占山东省的1/6,是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研发制造油田守护船、海洋科考船等先进船舶和装备,部分高端产物填补了国内空白。
面朝大海,链接世界。威海不断擦亮对外开放名片,向世界发出“蓝色邀约”。
非查验进出口货物到港口“秒放”、滚装船舶“车船直取”、集装箱船进口“船边直提”和出口“抵港直装”、码头作业时间减至10分钟……2022年,威海口岸整体通关时间进口19.63小时,出口1.19小时,仅为全省平均时间的一半,通关效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威海拥山抱海,毗邻日韩,地理位置优越。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威海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从“借韩兴威”到“四港联动”,从“深耕日韩”到“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不断引领国际开放合作的新突破。
2月24日,中韩多式联运(威海一仁川)试运行谅解备忘录生效。这标志着近年来威海与仁川共同推动的“四港联动”物流一体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港联动”进一步丰富了威海对外贸易渠道和路径,运输模式更加多样,连贯更加顺畅,为国内货物出口日韩、欧美及日韩货物进入国内或转至欧亚打通了一条国际物流“黄金走廊”,有力地促进了对韩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发展。2022年,威海市外贸进出口值为2095.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1%,跨境电商进出口超过320亿元。
依靠着产业链集群优势及各级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目前,威海吸引到的外资公司已经接近1700家,包括美国惠普、日本豪雅、比利时贝卡尔特、德国马夸特等一批全球行业领军公司。
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深挖海洋宝库资源,敞开胸怀对外开放,以科技创新为帆,威海正逐梦深蓝远航。
生态美百姓乐,幸福指数节节升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威海视察,殷切嘱托“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威海全领域全要素全环节推进精致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美丽城市”试点城市。
近年来,威海坚持“以人为本”治理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让群众过好日子。威海将“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蹚出乡村振兴新路线。
以路为媒,以景为路,“千里山海”文旅融合品牌走向全国。串联了全市90%文旅资源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将海、湾、滩、岛串联融合,成功摘取省级文化创新最高奖,被文旅部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文登西洋参、荣成海参、乳山牡蛎等“山东好品”叫响了名头,春秋采摘、夏季自驾,冬季到烟墩角村“赏大天鹅、住海草房、吃渔家饭”已成为“标配”。
作为全国第一个全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2022年,威海的生态优势再次令人瞩目——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综合指数、笔惭2.5、笔惭10浓度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全省最优。
口袋公园盛满“小确幸”,153.7公里滨海生态步道串联起幸福图景。生活在威海,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满目苍翠让人心旷神怡。沿着千里海岸线,天鹅翩翩而舞,公园四季皆宜。孩童在林间嬉戏,青年在海边学习,老人在弹琴唱曲……市民游客出门享绿,畅快呼吸,充分感受这座美丽宜居城市的生态福利。
城市有颜值更有温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书房遍布大街小巷,文化惠民活动走进万家……全龄友好型城市打造,让幼有善育、老有颐养、青年有为。连续叁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威海正以精致为笔,奋力书写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