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对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了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东龙头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叁核”之一的青岛,理应“走在前”。
继国务院印发相关支持政策后,近日,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叁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频频点名青岛,并提出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
这对于青岛来说,既是使命,也是机遇。
当下,深化新旧动能转换,聚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创造性、引领性变革,正在青岛全面开启、纵深推进,一张城市与新旧动能转换相互赋能的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
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双碳”战略带来的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质变,其背后更是隐藏着产业结构的迭代,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
为抓住“风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去年年末,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叁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叁年青岛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筑牢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撑。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是:落实“双碳”目标,既要“破旧”,更要“立新”,要在动能转换中促进产业发展,在产业转型中加快动能转换。
一方面,能源结构优化是青岛落实“双碳”战略的关键。
锚定能源结构的多维提升,青岛市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尤其是近年来,青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深入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即墨、西海岸新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稳妥推进西海岸新区、胶州、莱西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抢抓海上风电产业这一新兴投资热点,培育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公司,并开展“海上风电+”行动,打造深远海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东方氢岛”。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青岛碳排放指数排在北上广深等30个样本城市首位,新能源发电占比也在30城中处于较高水平,风能发电占比变化指标更是居于30城之首。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青岛将绿色低碳与动能转换协同发展,持续优化存量,能源体系向“绿”而行。
另一方面,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主动破解产业结构当前存在的空间承载、能源消耗等硬约束趋紧的问题,努力探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新路径,强化产业优化提质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是青岛当下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叁年行动方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计划》也对青岛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具体可以概括为叁个“新”:一是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抓实产业促进新举措;叁是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从数据上看,在实体经济振兴方面去年的青岛可谓硕果累累。
2月1日,青岛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联合发布了2022年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据了解,2022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分行业看,35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62.9%。新产物快速增长,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锂离子电池、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9倍、65.6%、30.6%。新动能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5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68.3%、19.8%。
不难发现,这些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并与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高度匹配。
不仅如此,依托崂山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等一系列的创新资源,青岛锚定了10条新兴产业链进行攻坚。未来15个新兴产业园区将陆续挂牌成立,以规模效应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为青岛乃至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更换新引擎。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锚定“双碳”战略,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青岛正加力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