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中国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颁叠滨)定义的绿色债券发行量达682亿美元(约合4401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累计发行已超2万亿元,稳居全球前列。除规模大幅快速扩容外,绿色债券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也得以建立并不断创新和完善,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将不断开展创新与升级,发展绿色直接融资并完善绿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满足绿色低碳转型的大量资金需求,持续为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升级注入新动力。
绿色债券成绿色产业重要融资渠道
从2015年起步至今,绿色债券已悄然成为中国绿色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规模仅次于绿色信贷,为中国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动能。
具体而言,从发行人角度来看,绿色债券发行成本较低、支持领域广泛、发行流程便利,募集资金普遍流向绿色服务、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据统计,仅2021年,上述行业募集资金已达300亿元至700亿元,均是我国绿色产业增量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绿色升级的关系较为紧密。同时,绿色债券发行人自身资信水平较高,我国绿色债券信用状况持续向好,至今尚未出现违约案例,且评级在础础级或以上的绿债数量超过99%,体现了绿色债券市场的整体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融资主体对绿色产业前景也愈发重视:一是绿色公司在其绿色主营业务上具备直接需求;二是传统行业公司对开辟绿色新产业具备增量需求;叁是高碳行业公司具备运用绿色资金开展减污降碳活动的转型需求。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以支持和服务于发行人的融资需求,发行主体逐步多元化。据颁叠滨统计,2021年,中国有约68%的绿债发行人为首次发行,非金融公司发行人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占比达到58%,发行规模占比达46%。
对投资者来说,绿色债券在未来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将成为投资主体资产配置组合中的关键部分,一是挖掘未来绿色产业增量红利;二是对高碳资产风险实现合理对冲。2021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对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通知,绿色债券持有量统计被纳入评价考核体系框架之中,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重视绿色债券投资,提高绿色资产配置并提升绿色金融业绩。
从市场整体出发,绿色债券在绿色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是为金融业产物、服务创新提供机遇,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债务类绿色融资工具,满足不同项目特殊需要;二是相比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进一步盘活绿色资金,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领域;叁是绿色债券有助于发展绿色直接融资,为构建绿色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支持。
绿色债券积极效应不断释放
绿色债券市场数年来保持稳健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范围不断扩展、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质与量上均展现出显着向好态势。
一是绿色债券标准化程度显着提升,整体方向保持了与国际接轨。2015年至2021年间,国内符合颁叠滨定义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比从不到60%逐渐增长至约72%,表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努力与国际接轨的积极态势,有助于降低跨国绿色投资门槛,便于国际绿色资金流动和融通,提高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促进全球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标准统一与兼容,为中国绿色金融“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绿色债券改善了我国绿色融资结构单一的问题。当前,我国以绿色信贷为主的绿色间接规模占绿色融资总体90%以上,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绿色基金等直接融资占比较少。绿色债券为绿色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有助于不断完善绿色多层次资本市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绿色金融业务中,提升了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叁是绿色债券为绿色金融创新带来了广泛机遇。例如,“一带一路”绿色融资工具激发沿线国家绿色市场活力;绿色资产证券化产物结合绿色农业与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满足多样化投资需求;碳排放与碳配额抵质押融资工具支持碳市场交易主体盘活碳资产;碳排放挂钩债券为高碳公司提供转型支持;绿色融资租赁债与绿色可交换债帮助公司挖掘绿色产业红利等。
持续提升绿色投融资质量
当前,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日益完善,对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持续强化。未来,在标准、制度框架、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快完善,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首先,未来在绿债发行与投资系统中,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发行人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尤其是针对支持绿色低碳减排项目,需要建立碳排放统计核查机制,进一步评估和明确每一单位绿色资金带动的减排量。同时,在后续项目中,监管部门应严控绿债资金流向,建立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确保绿色资金用途正确,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洗绿”“漂绿”等行为发生的风险,避免公司将重心放在获得资金而非绿色业务之上。
其次,目前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主要由国企主导,历年发行金额普遍占比超过90%,未来也应重视民营公司等其他公司绿债融资问题,带动更多市场主体承担绿色业务的增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市政债券,支持地方绿色新基建项目及城市绿色转型工作的开展。
最后,绿色债券在行业支持上有望探索更多可能性。一是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所投项目大部分满足“深绿”特征,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领域的绿色债券发行额合计占比超过60%,但绿色项目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较少,大部分其他行业亦存在绿色转型的潜在需求和可能,尤其应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高碳行业绿色转型等领域的融资需求。二是当前绿色债券平均期限较短,存在期限错配问题,部分公司借入短期绿色资金用于投资时间长、收益具备不确定性的绿色项目。因此,需提升债券期限与绿色项目的周期匹配度,缓解公司长期融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绿色债券与低碳减排阶段性目标的契合度,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支持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贡献中国绿色金融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