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目前,我国的产业仍然偏重,能效依然偏低,2021年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103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7%。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影响下,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历史环境问题已经进入了必须加快解决的阶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无疑将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的硬仗。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统筹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能够创造体量和质量双可观的绿色资产和生态财富,创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机遇,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资和消费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为统筹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高标准前瞻性顶层设计,提升政策执行效能。坚持政府导向、市场驱动,以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推进资源循环与再生利用行业的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行动指南,牢牢把握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一工作主线,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增强全社会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意识。将“双碳”目标纳入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资源再生产业相关财政支持政策,丰富碳金融衍生业务产物。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及技术、市场、监管等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及其资源再生。
第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激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活力。将“双碳”目标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将实现“双碳”目标作为加强资源节约、推进生态环保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度挖掘好再生资源产业这座“减污降碳富矿”。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环卫垃圾收运网络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放大和倍增作用,激发社会力量进行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塑造绿色科技新内核,形成绿色崛起新路径。鼓励在粤港澳大湾区、长叁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河北雄安新区等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要素聚集的地区先行先试,打造一批资源再生领域“专精特新”和“小巨人”公司,提升资源再生产业的“绿色声誉”,增强投资者信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新格局。
第叁,减污降碳协同,打通拓宽资源再生产业“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促进资源再生产业链条与现有城乡环卫网络、供销合作联社服务圈的有机整合和业务联动,打造一批发展效果好、创新活力强、产业后劲足、生产安全可控的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与低碳转型深度融合的碳中和引领示范基地;促进相关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朝着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高值化的方向攀升。促进园区内公司废物资源交换利用,补全园区产业绿色链条,实现园区整体绿色发展。加强业务指导,持续提升资源再生产业一线工人“绿色作业”技能,显着增强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的减污降碳意识。探索建立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群长制”和产业联盟“盟长制”,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第四,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促进资源再生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多部门联席工作机制,联合商务、工信、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定期开展专项行动,压实监管责任,共同促进资源再生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对资源再生“黑色产业链条”的打击力度,杜绝不法分子利用再生资源的特殊属性扰乱市场秩序、破坏生态环境。依托5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新兴技术,实现行业智慧化、网联化透明监管,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腾出新空间。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引领,深入研判资源再生领域的环境风险,建立统一的环境评价体系,划分环境风险等级。
第五,科技与人才先行,创新驱动资源节约与生态环保事业发展。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研发废旧物资高质循环利用、含碳废物高附加值材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废物协同处理、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重型装备智能再制造等技术。推动零碳能源技术、负排放技术在资源再生领域的试点应用。发挥2022北京冬奥会衍生减碳技术与政策措施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产业碳排放的摸底和核算工作,探索建立数字化碳排放管理体系,建立产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促进绿色发展领域集智聚才,加快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培养专注现代化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打造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管理高端人才智库,稳定并优化相关“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促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