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

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思考

来源: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2022-09-06 10:30 浏览量:3135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的垃圾分类工作正趋于规范化,垃圾分类设施逐步完善,但居民分类投放准确率一直较低,居民分类习惯养成阶段,如何提高自主分类投放的准确率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现阶段找准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是提出落地有效的解决方法的关键。

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一:社区融合

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多以社区为单位,社区融合的程度会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社区融合可分为对社区的认同、社区活动的参与、社区支持叁个主要部分,小区居民对所生活的社区是否认同,能否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对社区提供的服务和支持是否满意,都是社区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影响因素。

1.社区融合对分类行为的影响

社区融合的叁个方面——社区认同、社区参与和社区支持会对居民的环境责任感、信任态度、垃圾分类效能感产生正向影响。居民的社区认同取决于社区支持,又影响着社区参与情况。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良好的投放体验等方面,都对居民的社区认同产生正向且重要的影响。在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的小区,居民的信任态度、环境责任感和居民的社区认同不再具有显着的关系。

2.社区融合如何解困垃圾分类

解决当前垃圾分类的困境,发挥社区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一步。首先,加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粘合度,以及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有利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建立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认同感需要各社区根据自己社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根据本社区的人员组成举办适合的活动,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其次,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北京市各小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已逐步完善,着力改进服务成为提高居民信任态度和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将进而影响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

(二)影响因素二:宣传教育

产生生活垃圾的主要群体是居民,要改变生活垃圾混投的现状关键在于居民的改变。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其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增强居民的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将宣传教育与社区融合结合来看,通过社区的作用增大宣传的影响。通过宣传,使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一种约束居民行为的道德标准,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让座,机动车礼让行人一样。增强垃圾分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促使人人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1.宣传教育对分类行为的影响

宣传教育对不同道德认同程度的居民的作用不同。高道德认同的居民更容易受到宣传教育内容的影响,他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低道德认同的居民常常对宣传教育的内容不以为意,对于活动的参与并不主动,环境责任感不强。各级组织应重视宣传的力量,并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同时增加环境情感类内容的宣传,加强居民的环境责任感。

2.宣传教育如何助力垃圾分类

就居民未参加垃圾分类的愧疚感来说,各级组织及相关媒体应对居民乱投乱放、混投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他人、动物健康造成的危害进行深入宣传;就居民参加垃圾分类的获得感来说,相关单位和媒体应将每个人进行垃圾分类都会给环境带来正向的改变进行宣传;最后从道德认同的角度来说,可以用道德观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个体参与垃圾分类变成一种道德上的要求,从而使个体的道德认同感得到提升,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叁)影响因素叁:社会资本

垃圾分类与社会资本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资本从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叁个方面具体影响着居民垃圾分类行为。

1.社会网络传播分类行为

社会网络是集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载体,集体中消息的流通和成员间的互动能够约束居民行为,减少因为信息缺乏导致的错误行为。垃圾分类知识在邻里间的传播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以多数人带动少数人,减少垃圾混投的现象。

2.社会规范约束分类行为

社会规范是社会资本的基础,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或禁止的,或内在或外在地约束着个人行为。当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成为一种道德约束,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便会深入人心,在产生垃圾时便会随手分类,而不是在丢垃圾时再去分类或者需要分类指导员对混投的垃圾重新分类,同时垃圾分类将受到他人的监督,垃圾混投行为将受到谴责。

3.社会信任影响分类行为

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评估他人会采取某一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并影响自身行为。通过预测他人垃圾分类的概率,当大多数人进行垃圾分类时会促使自身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进行垃圾分类。

提升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建议

在社区层面,促进生活垃圾减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形成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氛围,需要社区融合、宣传教育和社会资本叁者共同发挥作用。结合目前垃圾分类在社区层面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多视角优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意识。从居民视角出发,设计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单、宣传海报;做好业主意见调查,贴合居民需求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文章、剧本、小说有奖征集活动等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增强居民与社区的情感认同。

二是多途径构建“熟人”网络关系。以“人情关系”促进居民参与分类。社区通过扩大居民垃圾分类“朋友圈”,招募社区居民等组建志愿者队伍,组织居民开展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课堂讲座、分类竞赛等参与体验活动,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逐渐扩展“熟人网络”,进而利用熟人之间的“人情关系”,促使未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对垃圾分类产生认同,进而逐渐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相关活动。

叁是多手段拓展外部监督资源。拓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外部监督形式,增加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公示力度,增强社区居民对于所在社区内他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的知晓度,让居民个人的自主分类投放行为触达社区邻里,以此促进居民对于自身不规范行为的反思与改变。例如,建立小区“红黑榜”、电子屏公示等,并增加公示频次与时长,以此促进居民反思自身行为,提高自身认知,改掉不分类的坏习惯。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