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红古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将“两河”流域保护治理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履行保护治理主体责任,大力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流域水生态质量持续好转,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红古地处甘青交界、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之地,具有河湟龙城特有的传承遗韵和文化元素。记者了解到, 红古区以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编制《黄河上游大通河-湟水河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并经区政府同意实施,共谋划储备矿山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与高质量发展项目89项,总投资289亿元。同时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累计投入各级资金近22亿元,统筹用于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产业发展等,撬动公司投资近30亿元,倒逼公司落实生态治理主体责任,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同时,该区着眼于建立健全“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了信息共享、工作督查等12项制度,设立各级河长115名,聘请监督员及管理员423人,设置河长公示牌159块,完成63条河洪道划界,连续叁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26亿立方米以下,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和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大力推进实施煤厂关停、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完成8家生产矿山公司、12家废弃矿山公司以及28家政策性关闭矿山公司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腾退搬迁公司12家,完成生态绿化2000多亩,窑街旧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焚烧、道路扬尘等突出问题,与青海省民和县签订《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共同制定《湟水河水质监测协作方案》,先后完成24台113.15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依法依规淘汰6家砖瓦窑公司和铁合金行业矿热炉生产线,关停河道13家非法采砂场,排查534个入河排污口,湟水河、大通河流域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加快百里“绿色长廊”建设,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6000亩,森林抚育7000亩,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森林覆盖率达到18.48%,川水地与山台地齐头并进、绿色发展良好生态格局渐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