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专家建议重视循环经济碳减排贡献

来源:第一财经 2021-12-02 11:22 浏览量:2342

在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被列为国家重点实施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未构建起依托循环经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路径。循环经济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方案》提出,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专家近日建议,重视循环经济的碳减排贡献,打造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绿色低碳循环社会。

各地对资源回收“冷热不均”

11月2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对于2021年第二批次废弃电器电子产物拆解处理种类和数量复核情况的函》显示,仅第二批公布的各类废弃电器电子产物拆解处理公司就达84家,分布于25个省份。

这些拆解处理公司规模参差不齐,有的处理规模有几十万台废旧电器,有的只有几十台,甚至一台都没有。

商务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介绍,2019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约10万家,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1500万人。报告称,回收公司普遍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再生资源分拣仍由人工进行粗略分类,不同类型、不同系列原料难以有效分离,下游公司利用过程仍需要花费人力和资金进行预处理,造成回收环节成本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机动车拆解行业的情况也类似。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报废车分会介绍,目前,我国有报废车回收拆解资质的公司近740家,回收网点2300余个,基本覆盖到国内80%以上的市县。

该分会介绍,虽然近些年我国报废车回收拆解率明显提高,但报废拆解率仍较低,全国平均报废率仅为机动车保有量的3%~4%,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6%~7%;回收拆解率更是只有机动车保有量的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5%~6%的水平。

商务部上述报告反映,由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经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场地简陋、安全环保设施差以及税收上缴少、效益低等原因,各地对再生资源回收项目的态度“冷热不均”。

碳减排综合贡献率超25%

在新近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上,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副教授魏文栋、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等多位专家撰文称,工业领域超过5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材料生产,提升材料的再利用率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专家们以塑料为例介绍,目前,95%的塑料包装材料在首次使用后就被丢弃,只有14%的塑料包装能够被回收利用。通过再利用原则改善塑料利用方式,将大幅降低碳排放。

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生产的能耗相比于原生铜、原生铝、原生铅生产能耗可分别降低1054千克标煤/吨、3443千克标煤/吨、659千克标煤/吨。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铝产业共排放1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产量占2/3的原生铝生产贡献了95%碳排放,而产量约1/3的再生铝生产仅贡献了5%。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单位产物碳排放强度。图为宁夏银川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报废车辆拆解作业区景象。摄影/章轲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一项测算结果显示,循环经济在“十叁五”期间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超过25%。该协会会长朱黎阳近日撰文解释分析,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材料替代,利用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替代石灰石等碳酸盐类高载碳原料,可有效降低煅烧环节能耗和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每综合利用1吨固体废弃物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85吨;

流程优化,通过回收利用废钢铁、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缩短工艺流程,有效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例如用废钢替代天然铁矿石用于钢铁冶炼,每生产1吨钢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吨;

燃料替代,利用生物质废弃物替代化石能源进行发电,每生产1万千瓦时电力,可减少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约8.1吨;

能效提升,通过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产业园区能源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措施,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仅2020年我国就回收利用余热资源约为3.7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0亿吨;

产物循环,通过再制造、高质量翻新、延寿等技术手段,大幅削减制造新件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再制造产物可较制造新件节材70%~80%,减少80%以上的碳排放。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魏文栋说,我国循环经济除了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因素外,也面临着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循环产业及科技创新体系不够成熟等关键问题。尚未构建依托循环经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路径,尚未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中长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公司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治理体系,社会力量参与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的积极性不高。”魏文栋举例说,由于缺乏引导,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普遍存在快买快扔的“抛弃型”消费行为。

比如,除大量使用一次性产物外,手机等电子产物的过快更新换代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加剧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公众对于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等行为仍然缺乏积极性。“限塑令”、绿色出行等政策实施效果不如预期;许多社区存在垃圾分类不严格、投放站点脏乱、垃圾混收混运等问题。

上述专家们建议,分类制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公司面向碳中和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相关主体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阶段目标、实施路线和行动方案;对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和公司设定具体的碳减排目标,保证循环经济发展与碳中和行动的协同推进;引导地方政府灵活运用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产、流通和消费体系。对相关循环经济行业和公司给予更多扶持,为资源回收型公司的发展提供原料支持与市场支持,支持再生金属、再生水等循环再生产业的发展。培育绿色低碳意识,推动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明确,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