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

兰州市多举措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来源: 2016-07-11 09:40 浏览量:4010

“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打造兰州新区战略平台和城市环境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产业和中心城市资源优势,突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城市矿产和治污减排四大领域,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政策平台支撑明显。“十二五”期间,成功获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国家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试点城市等9个国家级政策平台,累计争取国家资金30亿元以上。这些平台的获得和创建,助推全市进入发展循环经济的快车道,对于破解环境承载力弱、发展资金短缺等瓶颈问题,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源利用有效提升。一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着提高。全市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150万吨,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92%以上,较“十一五”提高了52个百分点。二是加快“城市矿产”产业发展。总投资14.28亿元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顺利推进,16个重点项目已建成6个,其余10个正在抓紧启动。叁是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纳入收集处理餐饮公司近1万家,日收运处理餐厨垃圾超过300吨,每年可生产餐厨废弃油脂1万吨,生产有机肥1万吨,建成了沼气发电和生物柴油延伸项目,形成较为完备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四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治污减排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面对产业结构偏重的实际,我们对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等措施,大幅度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改”,就是采取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对火电、石化、钢铁、水泥、砖瓦等主要高排放行业的210家公司全部实施了深度治理,重点实施了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改造。“停”,就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高排放工业公司实行停产减排。对226家公司落实限停产措施,市区分级负责,监督列入冬防期间停产公司名单的公司落实停产措施。同时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十五小、新五小”公司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一家,取缔一家。“关”就是按照国家产业目录和时限要求,以政府主导、公司主体为原则,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十二五”期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共淘汰了76户公司的92条生产线及附属设备。

园区产业循环发展。 按照园区循环化改造“七化”要求,坚持园区开发和循环改造并举,加快推进高新区等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改造工作,完成了总投资57.8亿元的37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兰州高新区结合生物医药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医药保健品产业;经济区重点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链、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城市矿产”、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链;连海经济开发区构建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煤化工、建材、炭素、清真生物为支撑的“一区五园”空间布局。

机制体制创新发展。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引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和实施了排污权交易等13项机制,制定了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等13项循环经济配套政策。成立了全省首家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全市新、改、扩建工业公司新增排污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先后完成四次11场公开挂牌竞拍,共交易二氧化硫151171公斤,氮氧化物224655公斤,化学需氧量15940公斤、氨氮1460公斤。总成交额346.67万元,出台了《对于贯彻落实推行环境污染第叁方治理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第叁方污染治理工作。

节能降耗重点突破。“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从“十一五”末的1.6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1.19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6%。工业领域,着力实施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和绿色低碳产业双轮驱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建筑领域,完善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开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试点。重点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污泥集中处置工程等项目,城区集中供热中跑冒滴漏安全隐患排查消除、雁滩地区污水管网完善及截流工程已完成改造。交通领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进绕城高速、轨道交通、“上跨下穿”等项目建设。对公交路线和站点进行整合、优化,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大力倡导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6505辆。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兰州市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十叁五”期间,兰州市将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实施“164”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即: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一条主线,着力推进工业低碳化、农业生态化、能源节约化、资源再生化、园区循环化和污染减量化“六化”发展,到“十叁五”末,创建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四个国家级示范。到2020年,工业、农业、社会、服务业“四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司、项目、产业链、园区和基地循环经济发展载体进一步夯实,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