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

解振华: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经济绿色化

来源:中国循环经济 2015-09-18 16:44 浏览量:3449

2015年9月12日,由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主办的“绿色化:生态设计论坛”在京取得圆满成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出席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今年5月,中共中解振华央国务院发布了《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化的重要途径。今天,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举办“绿色化:生态设计论坛”,为贯彻落实绿色化要求凝智聚识,推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解振华副主任发表了以下叁个观点: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持续增加;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又会带来一些新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我国如此,世界乃至整个地球也是如此,解振华副主任表示,最近看到冯先生发表一篇文章中讲到,近30年,全球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500万人,据测算,每年全球仅新增的人口就要新增消耗食品5000多万吨,新占耕地600多万公顷,多消耗电力5000亿千瓦时,多消耗水资源50亿立方,多排颁翱21.2亿吨。

据估计,过去的100年当中,全球共消耗了石油天然气2650亿吨,消耗钢铁380亿吨,消耗铝7.6亿吨,消耗铜4.8亿吨。在新的100年中,地球不仅要消解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还要消解资源和环境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地球有限的资源要支撑和消解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限的需求,那怎么办呢?只有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径才能够解决。所以现在各国都在想办法,我们应在如何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

现在不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的挑战还面临着气候变化问题。在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全球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应对气候变化,也要找到一个出路,现在看基本的路径只能是绿色、循环、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从源头和生产过程解决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有机统一的一个经济发展模式。

解振华副主任说,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非常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循环经济示范公司时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你们要再接再厉”。

李克强总理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任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把资源吃干榨尽,使废弃物变废为宝,对公司来讲,可以促进产物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全社会来说,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素质和发展质量,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张高丽副总理提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物-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式循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有效解决资源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由理念到实践、由试点到形成较大规模,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循环经济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把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做出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

二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国家在园区和公司,城市和农村,省市县域开展了不同层次、范围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组织实施城市矿产、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汽车再制造、秸秆综合利用、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弃物等重点工程,各省、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相关工作,形成国家、省、市(地)试点示范体系。在钢铁、电力、煤炭、建材、汽车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了几十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所以,现在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的领域,也在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在中国颁翱2的利用实际上已经有了突破,有的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产业。

叁是循环型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在工业领域,推进公司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向公司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的方向发展。在农业领域,实践探索了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旅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服务业领域,通过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开展示范试点。实行了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水价和燃煤发电脱硫、脱硝、除尘加价政策,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发电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物和劳务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五是促进绿色转型的成效显着。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绩效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绿色转型。“十二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4%,资源产出率提高1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据有关协会统计,2014年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量近2.5亿吨,与利用原生材料相比,节约能源近2亿吨标煤,减少废水排放90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70万吨,减少固体废弃物11.5亿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还面临着法律约束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统计、服务等基础能力薄弱等问题。循环经济规模有待扩大、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依然任重道远。

叁、推动“十叁五”循环经济新发展

“十叁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绿色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化的重要途径,推动循环经济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为此,解振华副主任建议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循环经济涉及资源开采、生产利用、消费和废弃再生等资源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推行实践及各方面反映看,还需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增强可操作性。建议按照生态文明和绿色化的新要求,借鉴资源效率型欧洲旗舰计划等新理念,对循环经济推进机制进行系统设计,加快修订出台《循环经济法》,加快起草《餐厨废弃物管理及资源化利用条例》等配套法规,形成循环经济法统领、子领域条例落实,横向协同、纵向分层的法律体系。

(二)加快重大制度建设

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引入市场化手段,灵活运用公司自主承担、第叁方服务、征收基金等方式,促进相关方承担产物的源头预防、环境信息披露、废旧产物回收利用等责任。

二是产物生态设计制度。在设计阶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材料,增强产物的可拆解性,推动产物零部件标准化、兼容化。

叁是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产物认证标准,健全再生产物的标识管理制度。四是再生产物推广使用制度。

(叁)强化技术服务支撑

技术是资源可循环、产业能链接的关键,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建议在国家、地方科技计划中,设立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科技专项,加大对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公司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建立关键技术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成果产权化。

(四)健全政策机制

要通过价格、财税、投融资等综合性政策,使资源循环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撑,增加循环参与方的内生动力。

一是深化税费改革,理顺原生资源价格和再生资源价格体系。研究建立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在资源效率、环境绩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政策综合成效。

二是要完善投融资政策。建议研究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发行循环经济专项公司债,积极支持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叁是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核算方法,开展对政府、园区、重点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

(五)实施重大工程

一是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规划。产业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强度高的集中区。建议要继续大力推动新建园区要循环化布局,按产业链、价值链“两链”集聚项目、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公司、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升物质流管理和环境管理水平。

二是实施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推动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总结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和模式,积极探索“产城功能协调”、“工、农、服务业有机耦合”的新模式,推动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

叁是实施“城市矿产”提升计划。统筹规划利用好国内与国际资源、原生资源与蓄积再生资源,提高对城市典型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水平,加大对分散布局、不规范公司的整治力度,促进集聚化布局、规范高效利用再生资源;运用“互联网+”理念和信息技术,塑造现代新型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绿色转型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过程中努力实现的目标和主线,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绿色化的重要途径。生态设计是推进绿色化的源头性措施,生态设计要逐步深入各个领域,建议在重点试点中逐步扩大规模,这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希望通过论坛研讨,汇集新理念、探索新路径、凝炼新模式、提出新举措,为推动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增加新亮彩!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