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

“一带一路”:中国废钢铁产业复兴迎来新契机

来源: 2015-08-05 11:09 浏览量:2890

“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创造的历史性机遇,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并将助力我国废钢铁市场的回暖,进而引导我国废钢铁行业实现科学和健康的发展。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进行国事访问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一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另一端是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由此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去。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已逐步开花结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站在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一带一路”的区域连接将为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欧亚区域的互联互通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市场,加之“亚投行”金融支撑体系的建立,揭示了我国经济新增长和钢铁产业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已经来临,顺应时代的发展大势,钢铁公司应积极做好借船出海的准备,勇敢地走出去,为未来的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一带一路”为钢铁行业回暖带来生机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2亿吨,同比增长5.6%,增产4366万吨,保持持续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无论是增量或是增比,都并非“十二五”以来的历年最低,且表观消费一直呈上升趋势。钢铁产能过剩提了十几年,治了十几年,但并未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所谓产能过剩,不能简单地只看粗钢产量的上升及售价的下降,而应从国家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现代化,钢铁产业结构、钢铁峰值的预期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全球化经济等更深层次的内涵去研究探讨。

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都是世界产钢大国,现在,国外都拥有相当规模的设备制造业,且对钢材的消耗在钢材销售中都占相当大的份额,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他们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也都曾备受产能过剩的困扰。显然,“走出去”、扩大出口、调整结构才是解决产业发展与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据中国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我国已由钢材净进口国转变成净出口国。2014年全年出口钢材约9000万吨,进口约1300万吨,净出口折合粗钢产量约7500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9.2%,同比增长60%。也就是说,当下我国每年约10%的粗钢产量销往国外,且增长速度很大。逐步走出去、扩大出口、化解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新常态。战略已经调整,关键是如何保持出口市场的快速增长。

我国钢铁工业虽然曾经历近叁十年的快速发展,在矿石垄断、微利亏损、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等方面经过一番历练,积淀深厚,终于迎来了“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新契机。笔者认为,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带一路”建设将消耗大量的优质钢材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需要为基础建设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无论是修桥建路,高铁、码头、能源、核电、设备制造,还是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建设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地加大对钢材的需求;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基础建设的投资大部分由中国投资承建,中国钢材无疑将成为首选。随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逐一落实,“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在实施、完善、提升的过程中,有效地拉动钢铁消费需求,从而推动钢铁产业逐步驶入良性循环的快行道。

2.中东欧交通运输设施的老化,以及更新改造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和钢材

日前,中东欧国家媒体撰文称,大多数中东欧国家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都面临更新改造问题,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特别是高铁工程建设水平高、设备性能好,诚信度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船板钢、结构钢、石油管线钢、建筑钢材品种质量都会有突破性的创新,伴随着大量的钢材及钢铁设备的出口,将为我国钢材出口市场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商机和不可估量的潜力。

3.“一带一路”将助推国内钢材需求市场升温

结合“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能有效地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的支点建设。国内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被中央赋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定位的福建,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已经基本成形。通陆达海的泉州先行区、福州新区等一批基础设施、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开工。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市场贸易项目,海洋合作项目等也正在启动。

在“一带一路”对接项目的施工、国内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中西部重点开发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优质钢铁材料的持续供应未来将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实施重任。

总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钢铁产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调整和蓬勃发展期,只要产销对路、优质环保,围绕我国多年的钢铁产能过剩的症结将得到有效的化解和根治,尽管这一调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钢铁产业的复兴将引导废钢铁市场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2014年,我国钢铁工业共消耗废钢铁8830万吨,比2013年增加260万吨,同比增长3%,但低于粗钢产量同比5.6%的增长比例,未能同步增长,导致全国炼钢废钢铁综合单耗同比下降3千克/吨钢,平均约107千克/吨钢,创历史新低。废钢铁的需求市场变冷,废钢铁的销售价格降至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价位。钢企废钢铁采购量普遍锐减,废钢铁回收加工公司多数处于歇业或半歇业状态,废钢铁供需市场受困于漫长的寒冬期。

废钢比的降低既非世界潮流,也非我国的愿景,而是发生在中国特定时期的特例。这导致我国废钢比逐年下降。细数废钢铁市场近几年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叁方面:一是近几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及国内房地产、基础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粗钢产量增长放缓,废钢铁资源的需求不旺,废钢铁消耗下滑,交易冷清;二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太慢,电炉钢比一直徘徊在10%左右,没有明显的增长,抑制了废钢铁消耗的增加;叁是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下降,钢厂为了降低成本而大量使用热送铁水,少用废钢。

这种种原因大有回归 “多吃矿石少吃废钢”,高能耗、高污染、高吃原生矿历史原点的发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我国粗钢产量的增长,以及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形势,必将拉动我国废钢铁资源需求市场的回升,给处于谷底的废钢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废钢铁市场的逐步回暖,废钢铁产业将得到新的快速发展。

预计“一带一路”基础建设启动后,我国的粗钢产量应达到9亿吨左右。如果废钢比恢复到我国2010年13.8%的水平,废钢铁需求量应达到1.24亿吨;如果达到世界平均36.5%的水平,废钢铁需求量应超过3亿吨。届时,国内废钢铁资源将重现供不应求的格局,并有待大量进口废钢铁给予补充,再次激活废钢铁进口市场。废钢铁资源需求的拉动将给我国的废钢铁市场及废钢铁产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环保、低碳、绿色、循环”构建废钢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高起点打造横跨亚欧的绿色经济通道,造福人类,恩泽子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的传统模式给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后患和灾难,原生资源无序开采、迅速枯竭,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大气变暖,地表水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使人类为改善生存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虽然提前预警、反复宣传、完善措施和强化监督,但也未能“幸免于难”。特别是冶金行业成为“重灾区”,被称为“史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大户之一”。虽然经过十几年的环保治理、强制关停、升级改造,有了较大改观,但距绿色钢铁生态工业体系的目标还相去甚远。逐步减少铁矿石的比例,增加废钢的比重是我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既定方针,也是打造绿色钢铁生态工业体系的重要手段。

一是应用废钢铁炼钢,可以大幅度节约能源、减少叁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减少原生矿的消耗、环保降碳,废钢铁是打造绿色钢铁制造的资源保障和环保治理的源头之一。

二是在废钢铁加工处理过程必须坚持清洁生产,提高废钢铁加工过程中无害化处理及二次污染的防治能力。严格控制扬尘、噪音、渣土、污水、废油、酸碱、二噁英、放射线污染;认真分类、精细加工、提高废钢铁纯净度和内在质量,为炼钢生产提供优质、纯净的废钢铁原料。

把握好钢铁产业复兴的历史转折阶段,以及“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废钢铁市场的淡季,抓紧我国废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设备升级改造,建立新的市场机制,构建废钢铁产业市场繁荣、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应用的新常态。为促进“一带一路”绿色经济健康而持续地发展,提供优质废钢铁资源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钢铁市场的回暖,以及废钢铁产业的复苏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新契机。在一系列基建项目的拉动下,钢铁及废钢铁市场将会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走向“回归、变暖和稳步发展”的道路。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