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干净”是目之所及的观感,“惬意”是漫步其间的感受。近年来,厦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增强,“生态花园之城”的美誉度节节攀升。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明确要求,“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总书记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为厦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乡生态品质提供了科学指引。
“我们社区的居民都在参与垃圾分类,都懂垃圾分类,都能做好垃圾分类。”金安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党员志愿者张华娟自豪地说。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居住人口达2.4万人,是厦门最大的纯社会保障性住房社区。秉持“合理、美观、实用”原则,社区49幢高楼,全部实施高楼撤桶,从68个投放点568个桶合并优化至13个投放点117个桶。点位上增设了洗手池、臭氧消毒机、除臭机等人性化设备,让垃圾收集点告别臭味,同时与小区周边景观结合,兼具卫生与美观。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厦门颁布了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制定配套制度20多项,并积极探索调动居民参与的新机制新方式。记者在金安社区垃圾分类公益馆里了解到,1公斤回收物可获得0.7元环保积分和0.1元公益基金,积分可用于兑换公益彩票、日用品等,公益基金则用于反哺社区的公益慈善事业。“通过‘有偿激励+公益引导’的方式,柔性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还可以通过碳减排交易让社区获益。今年1月18日,金安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产生的10168吨碳减排量,就通过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顺利完成交易,这也是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
金安社区是厦门创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缩影。“在厦门,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超98%,分类体系完善,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1%,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4%,有效实现了碳减排。”厦门市市政园林局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厦门从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到大件垃圾处理、可回收物再利用,构建起从源头到终端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处理模式,实现了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
通过分类处理,让垃圾变为可利用的资源,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废玻璃、废塑料、废纺织衣物等由于利润空间有限、回收成本大、再生工序繁复等原因,一直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回收难题,被称为“低值可回收物”。厦门通过建设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打通了垃圾源头分类与末端利用的堵点,探索出上下游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利用有效协调的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方式。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杯、牛奶盒、快递包装膜、泡沫塑料、旧衣物……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低值可回收物,现在不仅“有家可归”,还能“变废为宝”。
记者来到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一条条运载着废弃物的传送带正在运转。透过分拣中心二楼巨大的玻璃窗向生产车间望去,蓝色传送带串联起的流水线正有序作业。进场的物料经过消杀处理后,被自动输送到机器预处理环节,随后再基于视觉感知、近红外飞光扫描等智能分选技术,对进场物料进行更加精细的筛分。最终,分选好的可回收物通过压缩打包成为再生资源。“通过视觉感知等智能分选技术筛分,低值可回收物分选准确率在95%以上。”分拣中心负责人讲解道。目前,中心根据下游需求将低值可回收物分选出15个品类,经压缩减容后成为工业原材料销往下游,加工成为各类再生材料、再生产物,并且能够做到全程信息、数据可追溯。中心于2022年底投产,截至2024年10月31日,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31263.3吨,助力减排二氧化碳5.19万吨。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久久为功。如今,以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平台为着力点,厦门推进垃圾分类系统工程构建,实现低值可回收物的精细化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初步探索出了“政府统筹规划部署—公司专业化运作—居民共同参与”的覆盖全过程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2023年12月,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被列入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优秀案例。
垃圾分类,让城市更清新宜居,让人民更安康幸福,已成为美丽厦门的亮丽名片。
记者手记:
垃圾处理,牵着民生,连着文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大事。厦门持之以恒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管理提质升级,助力厦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