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叁江交汇、依山傍海、河流众多……作为一座典型的逐水而居、因水而兴的城市,宁波是众人眼中颇有灵气的丰水之城。从201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以来,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和水文化,大作水文章,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治水之路。
但即便是江南水乡,也有缺水之忧。近年来,江南水乡频频“喊渴”,今年4月20日,宁波慈溪市启动抗旱叁级应急响应,自来水厂也实行日夜高低压供水措施,供水形势较为严峻。
“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离不开水资源的强大支撑。”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加强水资源集约利用”主题,宁波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我国缺水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治水思路,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水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把“水杯”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持水资源安全稳定供应。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王丽萍带领调研组开展了深入又扎实的前期调研。调研组了解到,宁波水资源集约利用领域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综合利用较为粗放、再生水的利用率有待提升等。宁波实际上是一座季节性缺水城市,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库库之间蓄水差异明显。水资源现状难以支撑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何破题,并能在大旱大涝的地区或时间里补充调剂水资源,调研组很快就锁定破解方向,那就是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2022年10月,首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落地宁波,但再生水利用率仅为21.3%,面临“好女也愁嫁”的尴尬。围绕“激活第二水源”,课题组收集客观、全面素材资料,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为专题协商会破解缺水之难提供第一手参考。
6月5日,在宁波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上,委员与有关部门协商议政,为加强水资源集约利用和做大宁波的“第二水源”建言献策。
顶层设计规划“一盘棋”
宁波海曙区临叁江,拥塘河,揽月湖,浑然天成的地理特点,让海曙独具特色,然而,土生土长的区政协主席张宁辉敏锐地发现水与城、水与产、水与人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南塘河流域沿线作为宁波城区唯一体现江南水乡特有人居环境景观的历史街区,有望通过引用再生水进行生态补偿,结合再生水治理技术,全面提升水环境,成为河道生态补水的一个样板。张宁辉对海曙打造再生水利用场景有了新的思考。“可提前考虑将再生水供应作为配套公用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机场跑道冲刷、高架滴灌等市政杂用方面,对于再生水在市政杂用领域内的推广使用,以及在新开发区块项目中的应用,都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张宁辉关注到作为一种新的非常规水源,宁波的再生水城市输配设施较为缺乏,配套政策也不够健全,面对复杂多变的室外生态环境,其安全可靠程度还未得到充分论证,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安全的技术标准,公众对再生水的认可度、信赖度还较低。
为此,张宁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以城市有机更新、重大项目开发、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契机,同步配建再生水输送管网。畅通供水网络的“毛细血管”,完善再生水利用的政策体系,在与现有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相配套的前提下,制定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区域再生水利用发展的目标任务、规模用途、使用范围等。
接着张宁辉递来的话筒,张小岩委员再次提出完善水资源利用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在张小岩看来,突出规划引领,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学编制全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很重要。摸清供需家底,才能掌握全市可供的常规水源和非常规水源总量,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摸清用水需求尤其是工业用水需求,梳理还在使用优质水库水的工业公司的用水规模、要求和空间分布,统计其中可用再生水代替优质水的总量,可以根据公司需求实现再生水的精准供给,并采取相关奖惩措施倒逼其主动使用再生水。根据需求统筹配置,才能更大限度更大范围发挥再生水的价值。
“建议推进市域‘大水网’建设和水务公司一体化整合,通过收购、兼并、入股、整合等形式,推动全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经营、水资源一体化配置,真正做到‘一城一水’,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基本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同质饮水。”张小岩说。
综合利用开拓“新布局”
在宁波鄞州区福明街道,有一条长1000多米的陆家河。10年前,这是一条又臭又脏的内河。这条曾经的“臭水沟”,成了宁波探索再生水应用的“样板”。
位于镇海石化区内的岚山净化水厂借助位置优势,已向石化园区公司提供再生水作为工业水源。镇海电厂有关负责人表示使用再生水以来,设备的投用率和用水利用率大大提高,设备的维护工作量减少,高品质再生水的使用,给公司的水资源利用注入了新的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如今,再生水又进一步用于市民日常生活。市政环卫洒水车用它来洒水扫地、浇花浇树、灌溉高架上的绿植。还投入使用到自动洗车装置上,让广大车主用更环保的水资源给爱车洗澡,见证再生水应用从单一生态供水领域到走进工业生产、市民日常的“破圈”之路。
看着再生水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屈晓萍委员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再生水利用重点领域。对标前期调研,屈晓萍发现,工业领域再生水利用存在政策引导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网设施建设不配套等问题。如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再生水利用不是必选指标,导致很多园区在编制循环化改造方案时基本不涉及再生水利用项目。而市政杂用再生水受制于供水设施地理位置限制,呈现少、小、散的局面。再生水在市政杂用方面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因供水设施不够普遍、取水点少等原因造成利用比例较低,近3年均不足3%。长期、大量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尚不明确,缺少技术规范。
专题协商会上,屈晓萍建议加大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政策引导力度,打造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配置样板。制定出台再生水利用河道补水技术指南,同时,建立健全再生水风险防控预警安全监管机制。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全国先进的再生水利用宁波技术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探索人工湿地、调蓄库塘、河道生态涵养等不同的水质净化工程技术路线。优化环卫设施、公园绿地系统再生水输配送体系,合理设置再生水市政取水口,增加取水点。挖掘市政杂用再生水利用新场景,逐步扩大利用规模。进一步提升污水厂尾水处理技术,打造再生水高标水质样板。
对委员们的建议,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主要负责人谭国宏感慨地说,委员们切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提出的建议也非常中肯。他信心满满告诉大家,“目前我市生态补水等4个应用场景正在抓紧推进,今年将推动再生水利用由重点突破向全面展开,再生水作为‘第二水源’,注定将成为城市用水的生命线和增长极。”
科学助力创新“谋长远”
“建立再生水管网数字化智慧管理体系。开发再生水全链条、全流程数字监测应用场景,将再生水管网监测系统纳入再生水数字化智慧管理体系。要求再生水用户同步配建管网及水质监测系统,将用水情况实时传送到再生水管网监测系统,以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对再生水的统一调配、安全利用、应急处置等监管要求,完善再生水利用的调查监测和统计体系。”陈建波委员在会上积极建言,希望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老百姓按照惯有的思维,认为再生水就是“处理后的污水”,可能会产生避害心理的情形。为此,委员们建议要加大宣传,进一步消除群众顾虑,增强使用信心。通过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项目,让群众熟知再生水利用;另一方面,主动消减认知上的差距,建立一批再生水利用的示范工程,通过对再生水生产过程的开放展示和再生水利用前后各指标的监测,消除群众的误解,让群众从心里接纳再生水。
一场协商会引发对于“人与自然”的深度探讨。
“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多高,宁波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要着眼‘怎么看’,切实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的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全局性。聚焦‘怎么干’,坚持开源节流全面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强化现有水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水‘第二水源’的潜力挖掘。着力‘怎么聚’,加快形成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工作合力,加快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形成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宁波解法。”协商会场,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大家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