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认

绿色金融:成效显著 前景可期

来源:金融时报 2022-12-20 11:43 浏览量:2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为强化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明确了政策导向。

在高速度发展转道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各方施力的关键点之一。金融机构加速布局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

产物创新硕果累累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物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物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6万亿元,居全球前列。

与此同时,产物创新加速推进,绿色金融呈现质量双升的发展态势。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探索绿色信贷、绿色票据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现阶段致力于拓宽增信渠道和拓展绿色金融覆盖面。从具体实践来看,部分金融机构已将排污权、收益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纳入质押范围,将这些“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金”,有效破解部分绿色项目和绿色公司因抵质押物不足无法享受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的问题。以湖北为例,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围绕碳金融创新,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指导金融机构发放了全国首笔在“中碳登”备案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新能源汽车积分收益权质押贷款、“绿保贷”、排污权质押贷款、生态修复贷款等。碳表现挂钩贷款、碳中和债、转型债券等创新金融产物落地,为符合条件的公司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

今年7月,我国首批8只碳中和ETF发行,这是公募基金在产物端的创新,为投资者进行绿色投资提供了新的标的,有利于资金向碳中和贡献较大的公司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银行纷纷试水个人碳账户,减碳浪潮触达个体。年初以来,已有数十家银行发布个人碳账户体系。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快个人碳金融业务的场景布局,丰富绿色金融生活场景,上线基于碳账户的个人碳金融产物,并构建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其中,中信银行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出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的“个人碳账户”。

资金端的“低碳化配置”倒逼各行各业加速低碳转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叁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6.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相关产物的产量也快速增长,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08.4%和35.6%。

数字经济加速赋能

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绿色金融正乘浪前行。

数字经济基于其平台化、共享化等特征,可有效打破时空限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在算法驱动下,平台可以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出有效需求,提高撮合效率,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高效对接,可有效解决绿色金融产物落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等融资难题。

如今,包括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内的部分省市,正在积极探索构建“一站式”绿色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为平台用户提供绿色身份评估及认证、绿色政策查询、银企融资对接和绿色金融产物发行等服务。“长江绿融通”正是重庆基于打破信息孤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而推出的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和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制定绿色项目(公司)评价标准,在系统内嵌入绿色金融标准智能识别功能,向金融机构及时发布经识别的绿色融资需求信息,变“公司找银行”为“银行找公司”。目前,“长江绿融通”系统已连通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辖内各分支机构以及部分区县政府,接入金融机构近百家,助力全市形成了“政府推荐项目+绿色智能识别+系统推送项目+银行自主对接”的银企融资对接长效机制。截至2022年9月末,该系统采集并上线市级、区县级1860个绿色项目(公司)信息,其中,近1000个项目与银行成功对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会同湖北省发改委等单位共建湖北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鄂绿通”),提供绿色产业项目入库审核、工程咨询、招商引资、银企对接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截至目前,“鄂绿通”累计征集入驻平台机构34家,筛选入库绿色低碳项目392个,融资总额达1129亿元。

不仅如此,绿色金融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多重应用场景和广泛市场需求。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互促共融,通过推动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的互联互通,实现绿色低碳项目和公司的供应链可追溯,帮助绿色转型公司更好融入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

在四川,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建成涵盖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全过程碳排放核算的县域“荣县算法”;引导广元市在四川省率先实现水电气等公共数据接入地方征信平台,试点建立公司“碳账户”;推动“天府信用通”开展碳账户、碳征信、碳名单、碳政策、碳产物“五碳”功能建设,探索打造绿色融资增信特色服务模式。

转型金融有效补充

虽然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成效突出,但仅仅依靠绿色金融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重任。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12月10日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又需要强化转型金融,有序推动高碳行业和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

2022年4月,人民银行在年度研究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虽然国内对转型金融这一命题的金融标准等内容尚未明确,但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已在稳步推进中。据悉,人民银行已于2021年启动转型金融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的转型金融标准研究,条件成熟时将公开发布,为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我国探索服务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推出了支持转型金融的第一批指导性文件。其中,浙江湖州率先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转型金融发展路径;浙江衢州率先出台《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对于深化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工作实施意见》,计划实施转型金融强基、激励、创新、数字智治、产研合作五大工程,打造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全国创新示范标杆。

我国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为转型金融提供了落地场景。202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和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叁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第叁季度,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分别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资金642亿元、222亿元,合计864亿元;两个工具实施以来,人民银行分别累计发放资金2469亿元、578亿元,合计3047亿元。

各地积极利用相关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地区低碳转型发展。在有“中原煤仓”之称的河南平顶山,人民银行平顶山市中支积极挖掘公司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潜力,梳理健全“双碳”工具绿色公司(项目)库,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畅通双向选择和合作渠道,推动“双碳”工具落地,首批入库的49个项目已实现100%精准对接。辖内相关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环保贷”“节能贷”等特色绿色信贷产物,面向“双碳”工具优惠利率贷款开辟授信审批绿色通道,限时办结。

随着一项项创新改革举措落地显效,一个个创新产物陆续推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成效逐渐凸显。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一轮能源改革、数字化浪潮、产业升级也为绿色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可期。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