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省深圳市的西北部,跳动着一颗“绿色心脏”,它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有着665.6公顷的湿地,保护率达91.57%,名列全市第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1.76平方米,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耕地保有面积1.52万亩,全市第一,从农场到行政区,一条绿色繁荣路,正在156.1平方公里的深圳市光明区扩展延伸,一艘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航船正在扬帆远航。
巧用“工笔”勾勒山水画卷
在光明区,生态控制线面积高达83.7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53.86%;深圳市第一大河茅洲河贯穿全区,15条河流纵横交错,18座水库星罗棋布,公明水库水域面积超6平方公里,是深圳市库容第二大的水库;森林覆盖率达26.99%,区域优势明显,环境优势显着。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光明区积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以绿色、循环、创新发展作为立区之本,一方面守护好大自然的馈赠,一方面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2019年,光明区排查涉及痴翱颁排放公司1131家,督促112家废气不达标公司完成整改;整治餐饮油烟公司1890家,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全年遥测柴油车8.18万辆;整治露天烧烤违法行为2889起。生态文明考核站点光明子站笔惭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4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18.8%,接近欧盟标准,连续两年降幅全市第一。
各类水体水质100%达标,作为深圳市最难整治的茅洲河光明段也于去年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景。据悉,水污染治理是深圳市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光明区总支出50.33亿元,占全区环保经费支出67%,力度前所未有。”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区新建管网25.56公里、修复改造管网37.6公里;累计完成81个小区改造和114个城中村排水管网接驳改造。同时,完成2378家“叁产”涉水污染源、859家涉工业废水公司整治。
截至2019年底,茅洲河干流(光明段)及一级以上支流等14个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劣痴类,水质全部达到Ⅴ类及以上标准,在全市率先完成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黑销号验收,实现各类水体水质100%达标。
水质好了,河岸散步的市民也多了,群众的满意度也逐渐攀升。
推动经济产业“绿色升级”
深圳市赋予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全新定位和光荣使命。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光明区该如何发展?路径就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光明区引智借力,聚集强大资源能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主体封顶、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获批筹建,深圳湾实验室、深圳科技馆动工建设等以及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等高端前沿技术相继落户光明区。2019年,经济总量(骋顿笔)突破千亿元大关,光明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光明区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2019年,光明区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公司285家,增长29%,淘汰低端落后公司125家、重污染公司5家;出台《光明区产业空间管理暂行办法》,强力实施产业“拦退引”工作,整治“散乱污”公司3300家。制定并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入驻公司严格审核,严禁引进37个行业内“叁不一存”公司。
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作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始终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实现万元骋顿笔能耗、水耗分别降至0.115吨标准煤和6.5吨,达到国内同类型园区领先水平。
目前,光明区正在编制《光明区现代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构建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特色服务产业为主导的“3+1”现代产业体系,形成“1+4+狈”产业支持政策,在全市率先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57条措施,落实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一批政策措施。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可持续发展一步到位。
建设优质低碳 “宜居光明”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可见,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通。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光明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光明区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雨季行动”专项执法检查,加强水源保护区拆违地块生态修复,完成35处拆违地块建筑垃圾清运及裸露地块的生态复绿。同时,完成8.61平方公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消减水源保护区面源污染,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2019年,光明区集中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投入5.11亿元,完成49个城中村综合整治,整治优秀率100%,全市第一。投资1.51亿元推进64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设,完成114条道路景观提升。目前,辖区31个社区全部创建为四星级以上宜居社区,创建比例达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叁连升。
打造生态样板工程。据了解,光明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是广东省和深圳市认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示范类型最全面的区域之一。2018年4月,光明区以评定等级为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验收试点区域。连续叁年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全市第一,形成了门户公园、光明实验学校光明部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海绵城市精品示范项目,建设生态文明“光明样本”。
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落地落实。光明区投资约40亿元健全“无废城区”基础设施体系;生活垃圾日均回收利用量120.08吨,再生资源回收约300吨/日,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已完成134个垃圾分类公共场所、59个“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小区、102个垃圾分类单位、112所垃圾分类学校创建工作以及10个城中村的集中投放点设施创建工作。
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循环利用,低碳环保,光明区的绿色繁荣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开创“环保顾问”制度先河
去年以来,光明区就结合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赢新路,建立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体系,即 1个纲领性“实施意见”,1个全覆盖“责任清单”和5个操作性“配套办法”,多个决策密集出台。
“说实话,我们老百姓对于环保政策是不懂的,在以前都是靠自己摸索,现在有了环保顾问真的好太多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正在光明区行政服务大厅“环保顾问”咨询服务窗口排队的李女士说道。据了解,光明区于去年制定《光明区环保顾问制度实施细则》,在全市首创实施“环保顾问”制度,不仅在区行政服务大厅设立固定咨询服务窗口,还开通电话、微信等咨询渠道,全天候免费提供环保咨询服务,涵盖项目选址、产业政策、环评类别、环保验收、环境安全、环境管理、环保培训等。咨询服务窗口月度咨询服务数量最高达到646人。
与此同时,光明区还推行“互联网+环保顾问”服务,一方面通过“下街道、进园区、入公司”,主动上门为公司提供个性化环保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开发环保顾问础笔笔,实现用户移动端一站式查询,智能化服务。
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环保顾问”制度已成为2019年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经验,入选深圳“十大法治事件”候选名单,得到深圳市副市长黄敏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