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对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揆诸现实,调查研究本应是解题破题的关键一招,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将其当作不得不应付的任务,事前无法入手、事中蜻蜓点水、事后一调了之,让调研于发展迷局中迷航。党员干部应当匡正作风,远离形式主义,把调查研究谋实谋细,找到正确方向,真正解决困扰基层发展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预先谋划下“深”“事前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事前功夫下得深不深。倘若好打“无准备之仗”,走走样子、摆摆架子,在主观上不重视,在调研方式方法上不得要领,就容易陷入“老虎啃天无从下口”的尴尬境地。因此,调研前,须把未雨绸缪的功夫做实,既蓄势也谋势。在吃透上情、学习外情、摸准内情的基础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找到小切口、对准大民生,精准拟定调研提纲,设问在先,把握主动,防止“脚踩西瓜皮”。要确定调研主题,明确调研目的,选定调研对象,在调研形式的选择上出奇招,不局限于听报告、开座谈,要结合互联网、自媒体丰富调研载体,选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调研一插到底,涉深水而获“大鱼”。
脚步踩实找“准”“真问题”。调查研究应当奔着问题而来。但走走经典路线,看看样板工程,不问做法,不问思路,或是直奔基层办公室,等着材料抱上来,靠“材料流转”代替实地调研,问题仍然潜于水面之下。开展调查研究,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要把问题导向树起来,多用“四不两直”的方式“蹲下去看蚂蚁”,到矛盾最集中、问题最突出、工作最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要轻车简从,拒绝“大呼隆”,多些“自主命题”,深入群众家中问收入、看衣食、谈发展,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掏心窝、交朋友,才能拨开覆盖在表象上的“迷雾”,在认识问题上更精一步、更进一步,为对症下药、整改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常抓不懈落“实”“好成果”。“托之空言,莫如见之实行。”衡量调查研究成效如何,关键在对策是否落地、问题是否解决、工作是否改进。只“把脉”不“开方”,只“拍胸脯”不“流汗水”,看似情真意切、轰轰烈烈,实则“雷声大雨点小”,成效微乎其微。党员干部要把调研成果转化的责任扛起来,着力推进研以致用。要建立清单式、闭环式工作机制,细分问题缓急,把短期问题落实在即时,立抓立改、办就办好,把长期、复杂问题带回办公室专题研究,紧盯不放,定责到人,以钉钉子精神和“拔钉子”韧劲,久久为功,做到逐一“销号”。要加强跟踪督导问效,善用“群众满意”标尺,常态化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连根拔起,不反弹回溯,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